考研真题: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史论资料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史论资料
 
1、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
 
1.1专业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MJC为2015年最新开设的专业,隶属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已经完成两届学生的招生工作,鉴于民大是211、985学校,因此民大的MJC专业在社会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由于是民族院校,因此分数较低。
 
1.2学费
 
新闻与传播 2.5万元/年
 
1.3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二、新闻史论、新闻实务
 
1.4报考录取情况
 
2016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录取比例为6:1,新闻与传播专业每年的录取人数为18人,但是可能会由于一些情况有所增加,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现在基本上不再招收调剂学生。
 
1.5考试特点
 
由于新闻与传播专业是考察科目是政治和英语二,因此对于英语水平不是特别高的同学可以考虑,新闻与传播的专业课相对简单,但是涉及到一些广告学的知识,因此在备考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了《申报》,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不断改进业务,加强了新闻报道,扩充了篇幅,纸张也有所改进,很受读者欢迎,广告为之激增。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年,《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有关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中民大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1881年12月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路传递南北新闻。
 
2、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关于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连续报道达3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此外,《申报》还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
 
3、加强报纸言论工作。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嫱之苦。
 
4、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中民大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创举被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仿效,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5、刊登新闻图片。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8月18日,《申报》在发表的题为《拿获九龙山匪党》的新闻中,插刊了用木板雕刻的“九龙山匪党”的臂章图样,为《申报》刊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
 
6、成功地兼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寰瀛画报》和《点石斋画报》。兼营书籍出版业务,所印大多数是一些颇有价值而濒临灭绝的孤本名著,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前身是186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读者对象由基督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淡化宗教宣传,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影响:1、鼓吹中国变法革新的主张,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重要的影响。
 
2、传播西方思想界、科技界的新闻,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史量才
 
史量才是中国爱国进步的新闻事业家,他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这深刻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1932年11月30日,史量才又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
 
革新措施:1、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2、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这项改革措施推动了杂文的发展。3、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它的副刊和增刊有综合性的、文艺性的、知识性的,各具特色。4、出版书刊,有《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等。5、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有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等。
 
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而在国民党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这是不能容许的。1934年,史量才遭到特务枪击,当场死亡。
 
《申报》创刊的重要意义:1、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报纸,办报宗旨:以行业营生为计。2、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形态最为完备的近代报纸,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
 
对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分析与评价
 
外报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侵略作用。外报又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是近代文明的载体,因而它所起的作用又是传播近代文明和推动中国近代文明产生、发展的进步作用。
 
一、外报的侵略作用和侵略性质
 
1、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2、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3、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二、外报的近代文明性质与积极作用
 
1、外报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外报将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介绍给中国,有助于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3、外报还将西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启蒙作用。
 
三、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外报的出现,使中国人初步形成了近代报刊的观念和知识,初步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产生了创办民族报业的意识和思想。3、外报的出现,在中国人面前展示了一种与古代报纸全然不同的新事物,对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直接的示范作用。4、外报的出现,在印刷技术、设备及人才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王韬
 
办报主张
 
1、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办报目的与意义)2、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报纸的功能与作用)3、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新闻自由的思想)4、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报纸的文风)5、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是品德高尚,持论公平。(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香港,创办人、主笔为王韬。
 
宗旨:强中以攘外,取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是我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业务:《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于感情,后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王韬与《循环日报》在新闻史上的地位:1、《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2、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3、《叟园文录外编》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的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办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发表在《时务报》创刊号上,这篇文章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首先,他把报刊的功能概括为“通”,“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他认为国家的强弱与报纸的多少成正比。他最早提出耳目喉舌说。其次,明确规定了报馆是为维新变法服务的舆论工具。
 
《万国公报》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创刊于北京,康有为筹募经费,梁启超主编,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机关报。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必有梁启超所撰论说,其中大多选自广学会出版的书报,《万国公报》在北京出版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北京出版,康有为题写报名,梁启超主编,内容有论说、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使更多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强学报》
 
1896年,上海,康有为负责创刊,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主要有《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报》等,各自成为维新派在华南、华北、华中等地的重要舆论阵地。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广、报刊种类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
 
《国闻报》
 
《国闻报》是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社论大部分出自于严复,尤其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各大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该报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但因为出版地靠近政治中心北京,故言论甚为谨慎。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大胆揭露事变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该报在当时出版的维新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维新派主要报人与报刊
 
1、康有为《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2、康广仁《知新报》。3、谭嗣同、唐才常《湘学报》、《湘报》。4、严复《国闻报》。5、梁启超《时务报》。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林则徐:组织翻译外文报纸、装订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
 
洪仁玕:《资政新篇》,旨在维护太平天国统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
 
关于办报和报纸有如下几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舍本逐末的离心力量。2、报纸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可以通过报纸加强与民众的沟通。3、报纸具有移风易俗,教育民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府和官吏的监督,可以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资政新篇》中关于报纸的观点渊源来自于西方,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报业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并不适合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太平天国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式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在中国新闻史上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郑观应: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在1893年出版的专著《盛世危言》中阐述了其新闻观点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民主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法律来规范报业。
 
以上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他们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同时,他们在办报思想中也表达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要求。
 
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与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文的方式展开的。维新派人士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当时未形成气候。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时杂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又称“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19世纪末,中国的报纸和期刊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分野,新闻报道也没有成为报纸的主角,不少维新派报刊政论非常发达,而新闻报道却很薄弱,经常寓评论于新闻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大特点。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维新变法时期,报纸版面分栏,新闻分类,新闻标题向一事一题方式发展。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维新变法时期,为了配合文字报道,维新派开始注意使用新闻图片。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为挽救国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时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其进步作用和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19世纪70年代,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通过他们所办的报刊介绍到中国来。他们的报刊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维新派报刊活动家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2、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新派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3、维新派报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批大臣纷纷上书皇帝要求设立报馆,广开言路,终于促使光绪皇帝颁布了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5、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在康梁之前,中国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迷恋于仕途,从事报刊活动多是落魄文人。变法的维新人士一扫文人办报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之先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甲午战争以前,外报在中国报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维新派人士创办了一大批政论报刊,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的热潮,打破外报垄断,使政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从此,报刊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具典型,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戊戌变法时期。1896年,《时务报》,《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他指出,“中国受侮数十年”,就是因为上下不通,内外不通。要改变这种状况,开设报馆是最好的办法。他对怎样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提出四条要求
 
1、广译五洲近事。2、详录各省新政。3、博搜交涉要案。4、旁载政治学艺要书。这样国家才能“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热情。
 
二、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他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1、报纸的功能。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2、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a、宗旨定而高。b、思想新而正。c、材料富而当。d、报事速而全。3、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通、公心、节制)a、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b、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c、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d、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e、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作偏致论。4、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梁启超这时期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他们的办报主张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在具体表述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革命派报人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取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主流新闻思想。
 
1、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3、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4、党报要重视民意。
 
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等方面的主张。总的来说,革命派办报主张比较零碎,不像梁启超那样有系统完整的论述。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编。
 
内容:1、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鼓吹反清革命。2、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3、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苏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人为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办钊阶段。中民大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增设“学界风潮”专栏,连续报道国内外中国学生的爱国活动和革命活动,大力宣传邹容《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8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亲自撰写了《发刊辞》,提出了“三民主义”。
 
作用: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民报》的创办,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已进入成熟阶段。

X

扫码添加获取各院校复试名单及录取名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研线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czk